50年了,黑橋牌打破中小企業平均不到13年的壽命,屹立在市場。一位黑橋牌的上游廠商形容,黑橋牌對肉品的挑剔程度超乎競爭對手,「如果人家淘汰退貨率1%,他們退貨率就是5%,明明是合格的肉品,形狀差一點點也不行。」運河旁的烏橋邊起家 白天用灶做香腸,晚上全家睡灶上
民國46年,25歲不到的他,在台南運河旁的烏橋邊開了一家小小的肉品店謀生,在那個台灣最為窮困的年代創業,日子非常艱苦,「一大家子白天在灶上做肉鬆、香腸,晚上就直接在灶上蓋上木板,當床睡覺。」陳文輝的弟弟陳武雄回憶。
“改良自廈門師傅的配方 - 自己研發加入中藥”
口感較為柔軟的「台式香腸」,開始傳出名聲。6年後,搭上台灣經濟起飛的列車,他在台南的舊鬧區沙卡里巴成立第一家門市,甚至產量大到有了自己的加工廠,香腸等加工肉品熱銷,每天七點門市一開門就熱賣,逢年過節就大排長龍。
「過年前,門市的鐵門才拉起,外面就有人開始排隊!」「過年前一個月就不能接訂單,不然做不完。」陳文輝的夫人林註曾經表示。那是黑橋牌的黃金時期,「一個門市一天的營業額可以做到兩百萬,當時新台幣最大面額的鈔票只有一百元,連千元大鈔都沒有。」
“口碑行銷打出知名度 - 豬肉進貨時間,肉的肥瘦比都講究”
如此賺錢,陳文輝卻沒有跨足別的事業,專注在加工肉品市場上。他相信口碑傳播的力量,畢竟在創業之初,在物流與冷凍空調技術沒有那麼先進的日子,人們就是因為知道黑橋牌老闆不買早上11點之後才進貨,較不新鮮的豬肉,在口味外也建立了品質口碑,後來才有穩固的銷量。20年前,陳春利退伍後,放棄出國留學的夢想,也投入了家族事業,他在父親的要求下,從工廠香腸灌腸學起,一步步從科員、課長一路做起,近十年才逐步接下企業決策主導權。接班,父子都執著於品牌發展,想要把黑橋牌帶到另一個境界,但理念不同,衝突難免。
“面對量販店議價挑戰 - 寧可犧牲利潤,拒改低成本配方”
民國70年代末期,量販店等現代化通路在台灣崛起,陳春利看到新一代的消費行為改變,決定放緩專賣店的展店速度,進軍量販店。由於量販店在採購享有數量大的談價空間,他原想改變原有香腸不摻粉的做法,減少豬肉用量,發展物料成本較低的副品牌,以維繫一定的利潤。
但當時父親的一句話,點醒了陳文輝:「比起賺得快,賺得久比較重要。」
“挺過口蹄疫風暴一片倒閉聲中,它半年就恢復銷量”
10年前,台灣發生口蹄疫,肉品市場一夕崩盤,幾乎有半年時間,沒有人願意買豬肉製品。那一年,全省倒了許多豬肉肉品加工廠,許多中小型品牌也消失不見,但是黑橋牌的銷量卻在口蹄疫發生後的半年就逐漸恢復正常,他見識品牌的力量。過去十年,台灣的肉品市場飽和,但黑橋牌的營業額卻有30%以上的成長。也是這股力量,讓黑橋牌的香腸門市訂價比傳統市場要貴上兩倍;即使是面對強勢的量販通路採購部門,黑橋牌原味香腸不僅促銷期比對手短,即使是在每年必須配合通路推出的促銷季價格,仍守住每盒九十八元以上的底價,最低價格硬是比統一滿漢香腸多出3到6元,約高出3%到6%左右。這,就是老品牌的溢價效果,也是陳文輝的龜毛精神在過去五十年的累積。
“市場浮現老化問題 - 接班人領軍轉型,增加產品線”
即使是意識到改革的必要,市場的老化帶給黑橋牌前所未有的時間壓力。中原大學企管系教授呂鴻德長期觀察國內主要的食品品牌發展脈絡,他指出,像是黑橋牌這樣的家族企業,最關鍵的考驗是「如何永續經營」,如何建立現代化的管理制度,引入專業經理人。
「說起來,這個品牌的剛開始,只是一個窮困人家的謀生之道。」如今成為一個長青品牌,看到父親一點一滴的努力,站在前人的基礎上,他正視過去,「品牌的價值,並不在規模大,最重要的是受到(消費者)肯定。」
轉自:youtube非凡商業新聞專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