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TOC? TOC就是theory of constraints限制理論的簡稱,它是由以色列的物理學家高瑞特博士(Dr. Eliyahu M.Goldratt)所發展出來的理論,在他所著作的「目標」一書,利用一間營運不良而面臨倒閉困窘公司的故事,來闡述身為廠長的羅哥如何從簡單性(Inherent Simplicity)來著手切入,突破現行的限制條件,找到有效的管理方法,讓組織系統得到比平常更顯著的整體改善效益,使組織邁向設定的目標前進。
企業組織可是為是一個系統,是由許多的部門或單位所組成,而彼此之間交互運作,形式上就像是一條鏈條,環與環(部門與部門)相互串連依賴,而決定這個企業組織的強度,關鍵在於鏈條中的最弱那一環,也就是組織的限制。在我們所處的企業組織,必定存在有一個以上的限制(瓶頸),而這個限制也是決定企業組織邁向共同目標(Goal)的效率與速度,為追求共同目標的達成,消弭現行的限制便顯得刻不容緩。
而企業面對這些限制要如何克服,往往採取的方式,大多以管理者的直覺經驗來去面對處理,往往見招拆招,缺乏一套可靠又有效的機制來去因應解決,而這些的限制可分為有形(如人力、機台產能等)與無形(如公司文化、政策制度等),以及內在與外在的限制,彼此之的關聯交錯複雜,要找出之間的因果關係,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因此若要克服上述的限制,進而提昇組織績效,可以應用TOC的思考方式及持續改善的流程步驟,來打破原來的限制,這五個步驟是:
因此以限制理論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思考程序(Thinking Processes;TP),可用來協助人們以邏輯思考方式及回答任何改進,必須要面對的三個問題:
1. 要改變什麼?(What to change?)
2. 要改變成什麼?(To what to change?)
3. 如何改變?(How to cause the change?)
此外,在TOC限制理論也提到成本觀與產出觀之間的不同,傳統的觀念認為企業要不斷的降低成本來提昇企業的競爭力,投注許多的精力在削減不必要的成本浪費,乍看之下有不是沒有道理,但事實上成本降低以後就保證企業一定是獲利,答案可能不是盡如人意,那原因到底出在哪裡?難道降低成本對於企業的獲利是無濟於事?那到也不是如此。TOC認為企業的獲利可以從三個指標來去探討:
第一就是產出,而且是要能賣的出去且轉換成現金,
第二則是庫存,不要因為要降低成本而增加不必要的庫存,就算庫存也算是資產,但這資產是會有跌價的風險,而侵蝕到原本的獲利,
第三是作業費用。
因此企業經營在獲利的同時,要善用正確的衡量指標,才能引導企業做正確的對策,成本考量固然是重要思考方向,但實際產出的效益更是企業競爭力的展現,可千萬不要一味的追求降低成本,而賺到一堆的庫存,這絕非是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,所以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,從成本觀轉換成產出觀。
企業在做系統與流程規劃時,必須考慮彼此之間串連與瓶頸負荷的限制,畢竟在企業資源有限之下,如何以宏觀的角度來規劃與配置,讓每個環節的運作能夠順暢,避免過多負荷與瓶頸落在特定的環節,因此必要時,充分運用非瓶頸單元支援配合瓶頸單元,但先決條件必須平時便做好各單元多能工的訓練,才能在發生瓶頸狀況時得到產能/流程的均準化,防止瓶頸限制了產能效益輸出的最大化。這裡再次強調TOC限制理論中重要的觀點,就是決定企業強壯的程度,關鍵在於這系統串鏈中的最弱一個環節,因此,要改善系統而得到更多更大的系統目標,我們就要投入更多專注與資源在這最弱環節的限制上,當克服現行的最大瓶頸之後,次要的瓶頸便成為下一個最大的瓶頸,也就要不斷的重複循環這樣改善的機制,才能一步步邁向組織期待達成的目標。
(撰文by艾倫-三C達人)